大約四五歲時父母曾帶我去環島旅行,那時就對墾丁留下非常特別的印象。成長期間,參加救國團活動或和友人相約甚至單獨,不知去了多少次。那種珊瑚礁岩遍布、聳峙成崖,大樹根系在岩孔中穿梭前進、懸垂密布的景象,對我來說是帶著驚懼的魅惑。每個人心底都有幾個魂牽夢縈的所在,墾丁之於我就是這樣的地方。
大約從九千年前開始,成長於淺海的珊瑚礁因地殼隆起,漸次升高至海拔三百公尺,經過風蝕雨淋,碳酸鈣質溶液從石灰岩洞穴中滲出、沉澱,形成鐘乳石。這樣的歷程持續在進行著,在我們有限的生命中或許都看得出岩洞的變化,岩石是有生命的!大樹更是神奇,頂著風頭就把身軀低伏,遇到岩石便往孔隙間鑽潛,誰說植物沒有感覺!在艱困的環境中煥發旺盛的生命力,最是讓人驚嘆讚佩。
在這個生機暢旺的熱帶森林裡,我的腦海中不斷閃過一個異相,某個人在大樹底下打個盹兒,醒過來時發現自己的四肢身軀已經被伸長的樹根纏繞包覆,再也動彈不得…。
這一天的行程是走山線,森林遊樂區和社頂公園。前者在日據時代已規劃為熱帶植物栽培園,引進許多南洋植物。植物茂密、種類很多,歷經不同時期規劃,公共設施很多但不太統整。後者自二十多年前才開放,也歸墾管處管理,採低度建設為原則,不收費。看過資料對此公園都沒有著墨太多,以植物種類不多、很少高大植株,又間雜一些果樹來看,應該經過一段人為開發經營過程。曾看過報導有幾位登山者迷失於此地,經過一兩天才走出去或得救,參觀時已近傍晚,又得知有原住民的祭壇,讓我們的腳步越來越快…。
趕下山赴海邊的夕陽,在這個遊客稀少的海灘,海天夕陽沙灘,美景令人沉醉。
這個小沙灘在二十多年前曾經來過,那是一次很特別的旅行。我到墾丁拜訪一位校長,他和讀大學的兒子帶著我逛遍墾丁的景點和小漁村,住到學校宿舍裡。第二天清晨,我們在這個沙灘撿拾貝殼,之後我到山上和同學會合,跟著台大森林系的考察團去南仁山南仁湖。同行的是歷史系同學,還有我們的藝術史老師。之後這位森林系教授成為墾丁國家公園第一任處長,而我和其他友人都漸失聯絡了。
舊地重遊又見夕陽美景,分外懷念往事與老朋友。